悬索桥重力式锚碇结构-地基联合承载机制
尹小涛1,2; 严飞2; 周磊1,3; 王东英1,3; 邓琴1,2
刊名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7
期号02页码:1-11
关键词悬索桥 重力式锚碇 变形机制 破坏模式 联合承载机制
ISSN号1671-1637
英文摘要

基于普宣高速公路宣威岸重力式锚碇工程,设计了不回填无预应力、不回填有预应力和回填有预应力3种计算工况,利用数值仿真试验分析了重力式锚碇和地基的力学机制和破坏模式。承载机制表明:8倍设计荷载之前没有塑性变形,为弹性工作状态,最大变形在锚岩界面,摩擦效应居主导,基底拉应力区可控,锚碇结构抗滑移和抗倾覆性均处于稳定可控状态;12倍设计荷载之后塑性区逐步扩展,达到20倍设计荷载时全部贯通,基底塑性变形明显,锚碇结构变形显著,基底夹持岩体剪切破坏,夹持效应居主导,基底拉应力区不可控,锚碇结构抗滑移和抗倾覆性均处于不可控状态;锚碇施加的预应力只在结构-岩基协调变形之前起作用,之后影响不大;回填可以极大地改善基底应力状态与结构扭转变形、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性,可在容许变形范围内适当考虑增强效应。可见,重力式锚碇结构-地基协调变形与联合承载机制,表现为摩擦效应、夹持效应和回填效应的综合作用。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基底拉应力和压应力监控结构与地基接触面安全性,监测值小于地基容许承载力3MPa;通过基底变位和地基深部水平位移监控结构抗滑移稳定性,实际工程监测值小于1mm;通过角点不均匀沉降监控锚碇抗倾覆稳定性,倾斜值小于0.006;通过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监测可知,内部最高温度小于60℃,进出水温差小于15℃,内表温差小于20℃,峰后降温速率小于3℃·d~(-1);锚束锁固荷载监测变化幅值不超过设计值的5%。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198/handle/2S6PX9GI/12158]  
专题岩土力学所知识全产出_期刊论文
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产出_期刊论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尹小涛,严飞,周磊,等. 悬索桥重力式锚碇结构-地基联合承载机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02):1-11.
APA 尹小涛,严飞,周磊,王东英,&邓琴.(2017).悬索桥重力式锚碇结构-地基联合承载机制.交通运输工程学报(02),1-11.
MLA 尹小涛,et al."悬索桥重力式锚碇结构-地基联合承载机制".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02(2017):1-1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