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ogle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调查及侵蚀沟类型判别探讨
董一帆; 聂勇; 熊东红
刊名水土保持通报
2018-06
卷号38期号:3页码:151-157
关键词切(冲)沟 Google earth 横断山区 泥石流
ISSN号1000-288X
其他题名熊东红
产权排序1
英文摘要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2242个,每个单元尺寸1km×1km。[结果]共有571个调查单元发现有侵蚀沟分布,占调查单元总数的25.5%,平均沟壑密度为2.20km/km2。沟蚀在海拔低于<1 500m的区域发育显著,沟壑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长,与年降雨相关性较弱。草地是沟蚀发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燥红土的沟蚀分布率及平均沟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的侵蚀沟分类体系及其异同,结合调查结果,判定该次调查的横断山区侵蚀沟类型主要为切沟和冲沟(包括有泥石流事件的冲沟)。[结论]横断山区切沟和冲沟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其分布受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4263]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
通讯作者董一帆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董一帆,聂勇,熊东红. 基于Google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调查及侵蚀沟类型判别探讨[J].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3):151-157.
APA 董一帆,聂勇,&熊东红.(2018).基于Google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调查及侵蚀沟类型判别探讨.水土保持通报,38(3),151-157.
MLA 董一帆,et al."基于Google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调查及侵蚀沟类型判别探讨".水土保持通报 38.3(2018):151-15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