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来源和稳定性分析评价
作者葛楠楠
答辩日期2018-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魏孝荣
关键词碳氮稳定同位素 团聚体 碳氮矿化 碳氮来源 退耕农地 刺槐林
英文摘要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经过近50年的植被恢复,该区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得到显著控制。随着土壤侵蚀的遏制,植被恢复的土壤效应及退耕地碳汇功能逐渐成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认识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退耕刺槐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碳氮稳定性同位素丰度,辨识了不同退耕年限土壤和团聚体碳氮来源及其与退耕年限、土层和地点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壤碳氮矿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准确评价退耕地土壤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认识以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为主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奠定基础。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农地退耕显著降低了土壤δ13C和δ15N的自然丰度,这种降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加剧。不同地点土壤δ13C和δ15N自然丰度差异显著,0-10 cm土层显著低于10-20 cm土层。黄土高原农地退耕种植刺槐显著提高了来源于林地的碳氮含量,这种作用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并且主要体现在0-10 cm土层。不同地点间不同来源有机碳和全氮差异显著,并且在0-10 cm土层的差异更为明显。0-10 cm土层土壤中来源于林地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呈降低趋势。
(2)农地退耕显著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δ13C和δ15N的自然丰度,这种降低作用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加剧。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δ13C和δ15N丰度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呈递增趋势,而来源于林地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则呈递减趋势。此外,随着粘粒含量降低,退耕刺槐林地团聚体中来源于林地和农地碳氮的差异逐渐减小。0-10 cm土层团聚体来源于林地有机碳和全氮增加幅度要大于10-20 cm土层。
(3)退耕刺槐林地中,团聚体δ13C和δ15N丰度整体表现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粘粒,而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之间差异较小。退耕后新输入的有机碳和全氮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
(4)农地退耕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矿化量,并且受土层、退耕年限和地点的影响。刺槐林地0-1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的矿化量是10-20 cm土

层的1.43倍。退耕地土壤碳氮的矿化量与来源于林地碳氮含量、大团聚体以及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退耕刺槐林地中新输入的碳氮能促进土壤碳氮的矿化,土壤碳氮越不稳定。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150]  
专题水保所2018届毕业生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葛楠楠. 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来源和稳定性分析评价[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