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生态研究
题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谢雨
答辩日期2016-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导师吴彦 ; 向双
关键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安全 Psr模型 旅游干扰 外来植物 气候变化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九寨沟既是国家5A级风景区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作为旅游热点的同时也起着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年流量已达500万之多,旅游负荷逐渐增加,对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可能存在潜在的影响,以及增加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进而威胁着生态安全。同时,九寨沟作为青藏高原植被区与季风湿润森林区的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降水格局的变化可能对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对九寨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态安全基本概念、理论的总结,选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压力、状态、响应3部分组成。通过对指标数据标准化、赋予权重值后,采用线性加权计算出生态安全指数。以人为(旅游)活动与外来植物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外来植物现状,探讨旅游干扰对外来植物的作用。通过分析九寨沟县1959–2006年期间的降水资料,总结该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并结合保护区水文资料,探讨降水变化对九寨沟水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PSR模型基础上,根据九寨沟实际情形,构建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自然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共23个指标,保证了指标的代表性和完整性。该评价体系可为九寨沟及其类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2)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对指标数据标准化和赋予权重值,计算了保护区2001–2013年历年生态安全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10年生态安全等级均为较安全状态(0.50 ≤ P ≤ 0.75),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按照分值的定义可认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较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完善。这得益于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采取各项保护措施以及应对政策。(3)随着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旅游干扰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外来植物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调查共发现13种外来植物,来自6科,11属,以豆科、菊科植物最多,其出现的几率与受人为干扰程度成正相关。根据重要值(Important value)和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等级计算得出危害系数,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值较高,但目前外来植物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入侵现象。路距对外来植物分布和扩散有重要作用,随着栈道距离的增加,人为干扰逐渐减弱,外来植物进入新区域的机会减少,外来植物(以草木犀为例)的重要值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旅游干扰的增加,人为活动为外来植物的引入和传播提供契机,威胁着九寨沟的生态安全。(4)通过对九寨沟县气象数据分析,得出1959–2006年年间,九寨沟县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降水呈持续减少趋势。春冬季节降水呈增加趋势,夏秋季节降水呈减少趋势。保护区降水与水位呈正相关(P <0.01),春冬季为枯水期,夏秋季为丰水期,根据降水变化趋势,夏秋季节降水的减少会逐渐对九寨沟水资源造成威胁。水资源的安全状态作为九寨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水的减少威胁着水资源生态安全,进而威胁着九寨沟生态安全。(5)虽九寨沟生态安全近10年处于较安全状态,但从权重值和评价指标实际波动情况来看,旅游干扰、水资源状况和地质灾害与保护区生态安全密切相关,且2个案列分析也证实了旅游干扰和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九寨沟的管理过程中,应在这三方面下功夫,从而保证景区游客安全、游客体验质量等,尤其是九寨沟以水为魂,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乃重中之重。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生态研究
产权排序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8774]  
专题成都生物研究所_生态研究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谢雨.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