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豆科黄华族(Thermopsideae)的系统演化及植物地理学研究
作者王恒昌
答辩日期200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导师孙航
关键词黄华族 蝶形花科 系统发育 植物地理学 古地中海起源
英文摘要本文对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黄华族Thermopsideae进行了形态-地理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并结合黄华族近缘类群对其系统发育进行了新的探讨。得到如下结果:形态和分子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北美西部特有类群Pickeringia属的统位置远离黄华族的其它类群,而与槐族十分靠近,它极有可能是槐族的一支;中亚特有成分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可能与非洲的坡塔里亚属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中国植物区系与非洲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可以确定黄华族的这两个属为孤立的、较早分化出的类群。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黄华属Thermopsis在分支图上表现为多系,其在北美的类群和中国-日本亚区的类群相近;其在中国-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类群和中国-喜马拉雅特有成分黄花木属Piptanthus及地中海区特有成分臭豆属Anagyris靠近。这很可能说明黄华属的这两类具有不同的来源。这个发现对正确认识黄华属的系统进化和区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结果也验证了臭豆属和黄花木属近缘;北美东部特有成分赝靛属Baptisia与黄华属中所谓的“原始的互生花类”近缘。臭豆属、黄花木属以及黄华属、赝靛属四者在黄华族中相对另二属来说更靠近,它们可能是族中较晚分化出来的。中国-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亚区是本族物种分化相对剧烈的地区。特别是黄 华属和黄花木属在此地出现了很多特化的年轻类群。这表明喜马拉雅的隆起和青藏高原的抬升所引起的气候寒化和旱化可能是物种演化的主要动力。从分布上看,黄华族跨越欧亚、北美和非洲,是一个北温带的小族。但由于其6个属中5个为地区特有型,且相互之间星散地分布,又包含一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属,其分布式样较好地反映了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以来北温带植物群的演化趋势。古植物学及形态和分子证据,地理分布等综合表明,黄华族是一个第三纪的孑遗类群,它的发生和发展与晚白垩纪以来古地中海地质历史事件最相关,最有可能是古地中海起源的,起源地在古北大陆的南岸。而起源时间早于早始新世。由于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以来北半球发生了深刻的地质历史变化,它的起源地变得支离破碎,各类群的分布中心更有可能只是物种的保存地而非起源中心。黄华族的分布格局因此更可能是物种向现代栖息地退缩的结果。研究还表明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在黄华族植物的交流中发生了作用。 隔离分化和迁移、散布的机制在本族的分布格局形成中是同时存在的。 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应用和比较,并获得了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分子生物学可能是重建系统发育和阐明生物地理学的有效的方法。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0-25
页码8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b.ac.cn:8080/handle/151853/548]  
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恒昌. 豆科黄华族(Thermopsideae)的系统演化及植物地理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0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