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雷春
答辩日期2008-01-22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昆明植物研究所
导师孙汉董
关键词五味子属 南五味子属 黄花棯属 三萜 木脂素 植物蜕皮激素 抗hbv活性 生物合成
其他题名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THREE MEDICINAL PLANTS
学位专业植物学
英文摘要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合蕊五味子(Schisandra propinqua var. propinqua)和冷饭藤(Kadsura oblongifolia Merr.)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并对其中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相关生物活性的测定。第二章介绍了滇产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的化学成分和相关生物活性的研究情况。论文第三章较为全面的综述了植物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波谱分析、以及晶体X-衍射分析等方法,从上述三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2个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木脂素、甾体、香豆素、脂肪酸和其它酚性成分等。其中新化合物37个,全部为来源于合蕊五味子藤茎的三萜类成分,共涉及11种三萜骨架,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五味子属(Schisandra)三萜的骨架类型。这一研究也将目前从五味子属分离到的三萜骨架在生源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五味子属植物中这些结构新奇的三萜类化合物存在的合理性从生源上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极大地丰富了五味子属三萜的化学多样性。首次分离得到了2种高度氧化的含有复杂氧环的三萜类化合物和1个新颖的2,3-seco-lanostane 型骨架三萜。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抗HIV-1、抗HBV以及对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的活性测试,首次发现其中的一个高氧化三萜(26)初步显示了与对照3TC相当的抗HBV活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合蕊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合蕊五味子(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 var. propinqua)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合蕊五味子(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的原变种,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部。生于海拔2000-2200m 的河谷、山坡常绿阔叶林中。其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根及茎称鸡血藤,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从采自云南腾冲的合蕊五味子藤茎部分分离鉴定了80个化合物(包括37个新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54个,新三萜37个。 三萜的碳骨架涉及schisanartane(1-15, 39-48)、 schiartane(16-21, 38, 49)、 18(13→14)-abeo-schiartane(22-26, 50)、18-nor-schiartane(27-30, 51-52)、 pre-schisanartane(31-32)、 wuweiziartane(33-34)、3,4:9,10-seco-cycloartane(35)、3,4-seco-cycloartane(36)、2,3-seco-lanostane(37)以及常见的cycloartane(53)和lanostane(54)等11种结构类型。首次分离得到了2种高度氧化的含有复杂氧环的三萜类化合物(1, 24)和1个新颖的2,3-seco-lanostane 型骨架三萜(37)。合蕊五味子是迄今报道的五味子科中三萜类型最丰富的品种。部分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抗HIV-1和抗HBV活性筛选表明,三萜化合物26显示了与对照3TC相当的抗HBV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节 冷饭藤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冷饭藤(Kadsura oblongifolia Merr.)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又名饭团藤。生于250-1500米山坡疏林中、沟边湿润处。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中国福建和台湾以及越南首次记录。冷饭藤的藤或根为著名的中药吹风散,有治感冒、风湿痹痛、腹泻、呕吐、跌打损伤等功效。从购自昆明市菊花村药材市场的冷饭藤藤茎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出乎意料的是该种的主要成分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其它种的化合物类型差别较大,主要为β-sitoserol、1-octadecanol以及二苯基四氢呋喃并四氢呋喃型木脂素(1-9)。究其原因,除了可能因为种间、采收期导致的化学成分复杂外,更有可能是市场上所卖药材的混杂所致(相似种、不同采收期、不同采集地的混在一起销售)。所测化合物均没有显示抗HIV-1活性。 第二章 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为锦葵科(Malvaceae)黄花棯属(Sida)植物的全草,生于灌木丛或山坡,分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疔疮,肿毒,肠炎,菌痢,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的功效。已有的研究显示植物脱皮激素是它的主要成分。从采自云南大理的拔毒散全草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大部分成分是植物脱皮激素,首次分得了一个芳香酰胺和一个三萜。体外抗HBV和对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的活性测试均没有发现活性化合物。 第三章 植物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起源于角鲨烯或环氧角鲨烯的植物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部分典型的三萜合成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酶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0-25
页码17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b.ac.cn:8080/handle/151853/242]  
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雷春.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