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群落带及交错带植物-土壤体系中硅素的分布特征
高会1,2,3; 李家兵1,2,3; 何涛1,2,3; 孙志高1,2,3; 范爱连2; 祝贺4; 任鹏5; 翟水晶1,2,3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2017
卷号31期号:1页码:279-285
关键词  交错带  分布特征  湿地  闽江河口
ISSN号1009-2242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7.01.046
其他题名Silic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lant-soil Systems of Typic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nd Ecotones in Min River Estuary Wetland
通讯作者翟水晶
产权排序4
英文摘要为研究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带及交错带硅素空间分布特征,以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由陆向海方向设置2条样带,对植物生物硅含量及储量分配比、表层土壤生物硅及有效硅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带植物生物硅含量均低于交错带,且不同类型植物硅含量差异较大(p>0.05),其中芦苇、短叶江芏、互花米草和扁穗莎草硅含量分别为15.66,9.09, 7.17,7.77mg/g。从空间来看,高潮滩不同植物生物硅含量均高于低潮滩。就不同器官而言,不同植物地上部分均高于地下部分,具体表现为枯体>茎>叶>根,其含量分别为13.40,12.49,11.72,6.58mg/g。(2)交错带植物(短叶茳芏与芦苇)地下根系生物硅分配比大于地上各器官,而典型群落带植物生物硅分配比则与之相反。(3)湿地表层土壤近岸方向2条样带生物硅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海方向2条样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由岸及海方向2条样带表层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及其生长环境条件不同、地形条件和潮汐作用带来水文条件的差异对湿地硅素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对研究河口潮汐湿地硅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意义。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5931041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3030]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
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350007;
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5.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会,李家兵,何涛,等. 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群落带及交错带植物-土壤体系中硅素的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7,31(1):279-285.
APA 高会.,李家兵.,何涛.,孙志高.,范爱连.,...&翟水晶.(2017).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群落带及交错带植物-土壤体系中硅素的分布特征.水土保持学报,31(1),279-285.
MLA 高会,et al."闽江河口典型植被群落带及交错带植物-土壤体系中硅素的分布特征".水土保持学报 31.1(2017):279-28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