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径和~(137)Cs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来源示踪研究
王彬俨1; 严冬春2
刊名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
卷号35期号:6页码:146-153
关键词泥沙来源 示踪研究 粒径 137Cs 消落带 三峡水库
ISSN号1001-5485
其他题名Sediment Sources Tracing in Riparian Zone Based o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137)Cs Activ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通讯作者严冬春
产权排序2
英文摘要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输移与沉积规律,采用原位观测方法,沿库岸H= 148 m高程带选择15个采样点,并甄选出3个典型断面采集沉积泥沙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和gamma能谱仪分别测试样品的粒径与~(137)Cs活度,分析二者在水平和高程2个维度的变化特征,探讨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结果表明: ①三峡水库消落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D50)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并在忠县任家镇及其下游河段基本保持稳定,而~(137)Cs活度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但在任家镇及其下游河段仍有波动。②消落带邻江区域沉积物的粒径最粗、~(137)Cs活度最低,除这一区域外,沉积物粒径沿高程的变化取决于消落带上方坡面的土壤侵蚀状况,若上方存在侵蚀,沉积物粒径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若上方微弱侵蚀或无侵蚀,则沉积物粒径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但~(137)Cs活度不受上方土壤侵蚀状况影响,均表现为随高度增加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③粗颗粒与细颗粒沉积物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变动回水区的粗颗粒也主要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乌江入库的粗颗粒主要沉积在涪陵至忠县任家镇河段,任家镇下游的粗颗粒主要源于库区内侵蚀产沙;变动回水区的细颗粒主要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常年库区的细颗粒泥沙来源较多,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和库区内侵蚀产沙均存在明显贡献,而库水位涨落过程中的波浪侵蚀对沉积物存在再分配作用,它能使表层沉积物重新进入水体,并在较低的位置实现二次沉积。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262634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3778]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彬俨,严冬春. 基于粒径和~(137)Cs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来源示踪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35(6):146-153.
APA 王彬俨,&严冬春.(2018).基于粒径和~(137)Cs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来源示踪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35(6),146-153.
MLA 王彬俨,et al."基于粒径和~(137)Cs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来源示踪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 35.6(2018):146-15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