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期刊论文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李亚娟; 曹广民; 龙瑞军; 姚拓
刊名草地学报
2016
卷号24期号:3页码:524-529
关键词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原 人工草地 生物量 土壤养分
中文摘要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人工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地下生物量,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1.9%,54.8%和13.9%,总生物量分别仅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2.8%,49.4%和29.5% 。人工草地的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退化对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3种天然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的变异也不明显。4种类型草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很低的水平,退化主要造成表层土壤碳氮的严重损失,平均分别损失了53.0%和52.4%,4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极低,而退化对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影响不大。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lzu.edu.cn/handle/262010/186550]  
专题草地农业科技学院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等.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16,24(3):524-529.
APA 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姚拓.(2016).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4(3),524-529.
MLA 李亚娟,et al."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草地学报 24.3(2016):524-52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