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谷物检测中心
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影响
张慧杰; 孙丽娟; 孙娟; 张妍; 李为喜; 胡学旭; 王步军
刊名作物学报
2015
卷号41期号:10页码:1575-1581
关键词小麦 磨粉 馒头 面包 面条 玉米赤霉烯酮
ISSN号0496-3490
DOI10.3724/SP.J.1006.2015.01575
其他题名Effects of Processing on Zearalenone Concentrations in Wheat and Products Made of Wheat
英文摘要真菌毒素(mycotoxin)是小麦及面制食品重要的安全风险之一。为明确真菌毒素在小麦磨粉及食品加工链条中的变化规律, 解决目前我国尚缺少面粉和面制食品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问题, 开展小麦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评估,以受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的小麦为材料,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了不同磨粉组分及馒头、面包、面条加工过程中不同环节加工品中ZEN的含量。结果表明, 小麦磨粉后粗麸皮和细麸皮中ZEN的含量显著升高, 达到小麦籽粒的2倍以上, 小麦粉中ZEN的含量平均降低70%以上; 小麦粉加工成馒头和面包后, ZEN的含量分别增高1.8倍和1.0倍, 加工成面条后因ZEN在煮制过程中部分溶于水中而降低3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加工过程对小麦及面制食品中的毒素水平有显著影响, 对小麦、面粉及不同的小麦制品分别制定ZEN限量更为科学合理。
学科主题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1652]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谷物检测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北京, 10008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慧杰,孙丽娟,孙娟,等. 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5,41(10):1575-1581.
APA 张慧杰.,孙丽娟.,孙娟.,张妍.,李为喜.,...&王步军.(2015).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影响.作物学报,41(10),1575-1581.
MLA 张慧杰,et al."加工过程对小麦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影响".作物学报 41.10(2015):1575-158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