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系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学勇; 庞斌双; 游光霞; 王兰芬; 贾断增; 董玉琛
刊名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卷号35期号:11页码:1302-1310
关键词中国 小麦 品种资源 Glu-1位点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遗传组成
ISSN号0578-1752
其他题名Allel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at Glu-1 Loci in Chines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ermplasms
英文摘要分析了512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GS的组成情况,其中地方品种3459份、育成品种(系)16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10大生态区。总体来看,在Glu-A1、Glu-B1和Glu-D13个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变异分别为mull、7+8和2+12。育成品种中1、7+9、14+15、5+10和5+12亚基(对)的频率比地方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在Glu-1位点上,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丰富度差异甚微,但育成品种的遗传离散度指数却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3个位点中,Glu-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其次为Glu-D1位点,Glu-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从生态区来讲,地方品种变异类型最丰富的3个大区是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选育品种最丰富的4个大区是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由于广泛的引种、杂交、选择以及亲本选配中的偏爱,造成许多生态区遗传离散度指数高低与遗传丰富度出现相矛盾的现象,这点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材料中表现尤为突出。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析表明,现代引种和杂交育种使我国小麦品种“群体”遗传组成和结构发生子质的变化。
学科主题农作物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106538]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分子生物学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部作物品种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学勇,庞斌双,游光霞,等.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02-1310.
APA 张学勇,庞斌双,游光霞,王兰芬,贾断增,&董玉琛.(2002).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农业科学,35(11),1302-1310.
MLA 张学勇,et al."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35.11(2002):1302-13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