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系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
赵开军; 李岩强; 王春连; 高英
刊名作物学报
2011
卷号37期号:6页码:935-942
关键词植物天然免疫 TAL效应子 植物一病原菌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密码 抗病育种
ISSN号0496-3490
其他题名Recent Findings in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Possible Impacts on Crop Dis-ease-resistance Breeding
英文摘要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菌的PAMPs进行分子识别,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第二层为病原菌效应子激发的免疫性(ETI),即有些毒性强的病原菌通过产生效应子(effectors)来抑制PTI,从而突破植物的第一道防线,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分子受体(例如R基因编码的NBS-LRR蛋白质)以侦察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第二道防卫反应。数亿年来,病原菌的侵染和植物的防卫交替进行,促进了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组的共进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黄单胞杆菌TAL effectors和寄主植物DNA的相互识别中,利用了精准的分子密码。TAL effector类蛋白识别植物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识别模式是2个氨基酸识别一个核苷酸。通过这种识别,TAL effector操控植物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或抗病反应。上述抗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将对植物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
学科主题植物保护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518]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分子生物学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开军,李岩强,王春连,等.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J]. 作物学报,2011,37(6):935-942.
APA 赵开军,李岩强,王春连,&高英.(2011).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作物学报,37(6),935-942.
MLA 赵开军,et al."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作物学报 37.6(2011):935-94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