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遗传育种系
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
张德贵1; 孔繁玲2; 张群远2; 刘文欣2; 杨付新3; 许乃银4; 廖琴5; 邹奎5
刊名作物学报
2003
卷号29期号:2页码:208-215
关键词产量 组分性状 长江流域 遗传改良 棉区 棉花 品种
ISSN号0496-3490
其他题名Genetic Imrpvement of Cotton Varieties in the Yangtse Valley in China since 1950s
英文摘要本文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的系列报道之一。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铃重和衣分)上遗传改良的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11个代表性品种两年7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区域试验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品种的产量以每年5.73-8.16kg/hm^2的速度增长,平均约为6.50kg/hm^2·年,品种的狭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36.9(4.2%)。广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62.0。目前品种的增产效应中,45.0归因于基因型的改良,20.4归因于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建国以来各时期代表品种和抚养产途径大致可分为以基因型效应为主,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和兼有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三种类型,近期育成的品种与早期品种相比,皮棉产量提高24.3(254.8kg/hm^2),株铃数提高3.49个/株,衣分提高2.80。铃重变化不明显,现代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株铃数和衣分的提高来实现的;在不同时期,铃数,铃重,衣分对产量的贡献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出该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大铃和高衣分品种的筛选是目前该棉区产量育种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长江棉区棉花育种的有关策略作了简要讨论。
学科主题农作物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106391]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遗传育种系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北京, 100094
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河南, 安阳, 455112
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6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德贵,孔繁玲,张群远,等. 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J]. 作物学报,2003,29(2):208-215.
APA 张德贵.,孔繁玲.,张群远.,刘文欣.,杨付新.,...&邹奎.(2003).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作物学报,29(2),208-215.
MLA 张德贵,et al."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作物学报 29.2(2003):208-21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