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
雷少刚
刊名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MTXB201009037&dbname=CJFQ2010
2014-11-07 ; 2014-11-07
关键词荒漠矿区 关键环境要素 环境监测 植被 水体 3S技术 探地雷达
中文摘要为研究地下煤炭开采对荒漠区脆弱环境的影响规律,选择植被、水体(土壤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荒漠矿区的关键环境要素,以具有代表性的神东矿区为研究区域,集RS、GIS、GPR、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多尺度监测研究关键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监测技术与采动影响规律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在宏观尺度上,利用MODIS-NDVI(250m/km)实现了区域植被的2000—2005期间的月际时序监测分析,以及与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仍具有明显的物候年周期性,植被与气象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植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总体来讲,矿区植被呈现出区域性变化,近年来开展的生态建设影响,使得植被有明显好转,空间变异性增强。然而小尺度的植被现场调查与Landsat-NDVI监测表明,地下开采导致了部分矿井采区植被相对非采区小幅下降。为解释采矿对植被的影响规律,对矿区浅层土壤含水率进行了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表明,相对于土壤反射率、土壤湿度、地形湿度指数,土壤含水率与表观热惯量之间具有更加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改进的土壤温度预测模型,建立了适用于TM或ETM+的土壤温差转换模型。利用该模型能更准确地提取任意深度的土壤温差信息,这比单纯利用MODIS影像能提取更高分辨率的表观热惯量。改进后的表观热惯量与10cm埋深土壤含水率的R2由0.264提高到了0.789。从而实现了基于表观热惯量法与TM/ETM+、MODIS影像相结合的土壤含水率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与现场调查一致发现,受地表沉陷影响,采区土壤含水率均略偏小于非采区,该现象在风沙区更加明显。对补连塔工作面上方地下水采前、采中、采后的长期观测表明,采矿对地下水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采后地下水的恢复过程缓慢。但是,该工作面上方植被并没有明显衰退,其原因在于,通过探地雷达(GPR)对包气带土壤含水的垂向分布研究给出了风积沙区地下水的临界作用埋深为8m,而该工作面的初始水位(约30m)埋深远远大于临界埋深。因此,采后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并不会引起地表植被生长的明显变化。此外,结合GPR与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对沉陷变形影响下的包气带土壤含水的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分区研究,分析了土壤压缩、拉伸变形对包气带土壤含水分布的影响规律,指出今后沉陷变形区土壤特性的实验研究应分区进行。最后,根据对矿区植被、水体的地空一体化监测结果,给出了植被与土壤水的负倒数关系模型,地下水与土壤含水...
语种中文
其他责任者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calis.edu.cn/hdl/232060/4638]  
专题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雷少刚. 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J]. 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MTXB201009037&dbname=CJFQ2010,2014, 2014.
APA 雷少刚.(2014).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MTXB201009037&dbname=CJFQ2010.
MLA 雷少刚."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MTXB201009037&dbname=CJFQ2010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