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n11)取向GaAsN外延材料的Si掺杂行为及肖特基接触特性研究
作者董琛1,2
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答辩日期2016-05-2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韩修训 ; 高欣
关键词GaAsN 生长取向 外延生长 光电特性 Growth orientation Epitaxial growth Opto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学位专业材料工程
中文摘要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常用掺杂剂Si由于与N存在相互作用而在GaAsN材料体系中表现出复杂的掺杂特性。本论文利用典型高指数(n11) GaAs衬底表面的特殊原子构型来实现对N和Si在GaAs中并入行为的调制;在此基础上,对GaAsN外延材料中Si的掺杂机制及其与金属铜的接触界面特性做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

1. 采用化学束外延的方法(Chemical Beam Epitaxy, CBE)在(100)、(311)A/B和(211)B GaAs衬底上外延生长了Si掺杂GaAsN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生长条件下,N在不同衬底上并入量由高到低分别为(211)B、(311)B、(100)、和(311)A,高指数面上三键位的极性(Ga位或As位)和相应密度对上述现象起决定作用。

2. 利用Hall 效应测试、二次离子质谱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GaAsN材料中生长取向和表面极性对 Si 掺杂行为的影响,深入分析了GaAsN中n型掺杂元素Si与N原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211)B和(311)B GaAs衬底外延生长GaAsN 材料,由于其表面存在利于 N 优先并入的三键 V 位,能够有效抑制Si-N 互钝化作用,提高了 Si 作为施主掺杂的效率,是一种获得掺杂可控高质量GaAsN外延薄膜的有效方法。与之相反, (311)A衬底表面则由于存在三键 III位,无益于N的并入,Si 与N的作用几率增大,Si-N互钝化效应增强,掺杂效率降低。

3. 基于(100)和(311)A/B GaAs衬底上生长的Si掺杂 GaAsN 外延层制作了Cu/GaAsN肖特基器件,利用 I-V和C-V测试系统分析了N的并入量和生长取向对肖特基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N含量的增加,Cu/GaAsN肖特基二极管的J-V特性会逐渐偏离经典热电子发射理论,该现象与N相关缺陷态增多有关。(311)A GaAsN由于其界面化学反应活性低的特性易于与金属形成理想接触界面,所构建的器件表现出较好的肖特基特性:较小的理想因子和较高的势垒高度。而(311)B GaAsN 因表面富含As或N原子悬挂键易于与金属铜形成化合物界面层,导致其肖特基势垒较小,理想因子偏大。因此,不同取向的 GaAsN表面原子构型的特异性将决定其与金属的反应活性,进而影响电极接触的界面性质,这一因素在以高指数面和不同极性取向生长的GaAsN器件制作过程中应当被充分考虑。

学科主题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7.64.217/handle/362003/20744]  
专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_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董琛. (n11)取向GaAsN外延材料的Si掺杂行为及肖特基接触特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