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云南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其他
题名暗星云CO谱线观测的成图处理
作者李建勇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1990-09-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授予地点昆明
导师王京生
中文摘要以从澳引进的谱线处理软件系统为背景,并结合对南煤袋暗星云(COALSACK)CO(J=1-0)谱线观测的成图处理,详细地讨论了暗星云CO谱线观测的成图处理方法。解剖了澳软件系统,在它的原有基础上,利用PGPLOT绘图软件实现了与澳软件的连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谱线处理软件新系统COPLOT。该系统在云台VAX机上能独立地处理从澳观测带回的资料。使用发展后的谱线处理软件COPLOT,我们对南煤袋暗星云(COALSACK)CO(J=1-0)谱线观测资料进行了成图处理。获得了在观测天区内(R.A(1950)-12~h26~m14~s~12~h35~m38~sDBC(1950)=-63 °40'~-63 °04')CO (J=1-0)谱线轮廓分布以及在研究天区(R.A(1950)=12~h34~m44~s,DEC(1950)=-63 °40'~-63 °04')CO(J=1-0)谱线的峰值温度分布。积分温度分布和它的红、兰翼辐射的积分温度分布。为用于比较,同时我们也给出了IRAF成图结果,COPLOT软件成图结果和IRAF成图结果基本上一致,但IRAF成图效果更好。在研究天区内,云的平均辐射的Kutner氏温度(T_R~R)为5.6K,平均视向速度为-6.14km/s,平均谱线半宽为1.59km/s.在该区域的东南角附近(中心在R.A(1950)=12~h32~m03~s,DEC(1950)=-63 °31')发现了一准直性并不十分好的双极分子流,在视平面上它的投影轴延伸方向与东西方向的夹角大约27 °,并在其附近找到了三个红外点源,IRAS_1位于这双极分子流的近中心位置上(R.A(1950)= 12~h31~m47~s,DEC(1950)= = - 63 °27').我们粗略估计了这双极分子流的物理参数:它的尺度大小(d)~0.58pc,动态时间尺度(τ_d)~1.23 * 10~5 yr,外流速度(V_(flow))~2.1km/s,质量(M_(flow))~56M-θ,动量(P)~117.6M_θkm/s,动能(E_k)~2.32 * 10~(45)ergs,机械光度(L)~0.153 L_θ.峰值温度分布和R.E. Otrupcek等(1987)处理的结果基本上一致。但有一极大值指向球状体III(Tapla, 1973)的位置附近。最后,我们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从位置上看,红外点源IRAS_1、IRAS_2、IRAS_3可能是与东南角附近的双极分子流相联系的激发源,这些区域很有可能是一恒星形成活动区。就目前的观测资料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测研究证实。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天文学
公开日期2016-05-03
页码10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4350]  
专题云南天文台_其他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建勇. 暗星云CO谱线观测的成图处理[D]. 昆明.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99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